近半個月以來,東北的區域中心城市外墻保溫火患不斷,先是大東區東北大馬路與新生二街交匯處,一處老舊小區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外墻著火;后又發生于洪區世代龍城夜半火災;在此之前,渾南區名流印象發生過一樓堆放生活物品引發火情,將外墻保溫引燃的事件。
熟悉這個城市的朋友都知道,這幾年這種案例越來越多,可以說,除了脫落時有發生外,又進入了火災事故頻發期。修師傅今天分析一下外墻著火的原因,看看能否最大限度的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
世代龍城半夜著火
火災的發生需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有足夠的氧氣,三是足以引燃火險的能量,三者缺一不可。
一、可燃物。
B級保溫材料在第二、三項條件成熟的情況就會燃燒,這是毋庸諱言的。目前我們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不合格的熱塑、熱固保溫材料。修師傅收集過很多在著火現場撿回的殘骸,發現氧指數基本上也就是二十三、四,連B2級也到不了。甚至在2016年3月18日哈爾濱會展城上城發生火災,用的“熱固性”材料氧指數也只有26,這些假冒保溫材料如同干柴一般,遇到烈火就會燃燒。
在這里修師傅還想強調一下:熱固性材料的性能要明顯優于熱塑性材料。
舉個例子:2016年正月十五剛過,北京市朝陽區前后兩天發生火災。2月23日,北京朝陽區團結湖北二條小區內,一名73歲的“老炮兒”攜帶汽油點燃了該小區1號樓附近的雜物堆,并引發大火。火舌將一直四層的保溫材料全部燒毀,現場一片狼藉,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圖一、團結湖北二條熱塑性保溫材料著火后的景象
2月24日中午12點20分左右,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西里二區20號樓樓下西南角的一棚子起火。從圖片來看,這部分過火之處的外墻涂料和保溫系統的防護面層已經脫落,露出暗桔黃色的保溫材料,這種保溫材料在過火以后基本上碳化而沒有燃燒,但一樓的大部分板材在高溫、碳化、變形后脫落了。

圖二、安貞西里二區熱固性保溫材料著火后的景象
2017年倫敦格倫菲爾塔和鄭州綠地原盛國際辦公樓分別發生鋁塑板幕墻著火,格倫費爾塔的150mm厚的聚脲異氰酸酯保溫材料過火龜裂,而鄭州綠地辦公樓區區30mm厚的擠塑板著火后灰飛煙滅,與鋁塑板一同化為烏有。

圖三、倫敦格倫菲爾塔的PIR熱固性保溫材料過火后碳化、龜裂

圖四、鄭州綠地原盛國際辦公樓著火后熱塑性擠塑板灰飛煙滅
二、足夠的氧氣。
氧氣是物體燃燒的必要條件。保溫材料被粘貼到墻上,需要被密閉到一定的空間里以隔絕氧氣,最主要的是用防火隔離帶和抹面膠漿加網格布做成分倉隔離的狀態。修師傅曾做過實驗,將300mm*300mm*60mm的苯板隔絕在5mm厚的抹面膠漿空腔內,用1300℃的火焰噴射5分鐘,切開后發現苯板已經熔融了,但防護面層并沒燒壞。


圖五、圖六:如果防護面層厚度足夠,苯板只能熔融而非燃燒,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那么我們現在為什么還有大量保溫系統火災?因為防護面層被破壞了。實際上對于防護面層,從國家到地方都有各種明文規定:
比如遼公通【2014】234號文件《遼寧省民用建筑外墻保溫系統防火暫行規定》第九條規定:
建筑 外保溫系統應采用不燃或難燃材料作防護層……首層的防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mm,其他層不應小于5mm。
再比如GB/T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6.7.8條也強調:……采用B1、B2級保溫材料時,防護層厚度首層不應小于15mm,其他層不應小于5mm。

圖七、世代龍城過火后的慘像

圖八、(世代龍城)沒著火的部位擠塑板也裸露在外邊,遇到明火仍有很大的火災可能性
但在實際運用中,我們的建筑物極少做到這個厚度,而且千瘡百孔。這就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防護面層的抹面膠漿和網格布的質量。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看到很多防護面層如同雞蛋殼一樣不堪一擊,如同乞丐服一般。

圖九、沈河區大南街道一處既有建筑改造外墻,這種質量的外墻比比皆是,非常有安全隱患。
實際上根據CB/T29906-2013《模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墻外墻保溫系統材料》的規定,對抹面膠漿質量有嚴格的規定,比如抗沖擊性要達到3焦耳,壓折比小于等于3,可謂“禁拉又禁拽(抗開裂)、禁蹬又禁踹(抗沖擊)”,就是為了保證防護面層是一道堅固的鎧甲,而不能“吹彈可破”。但在實際運用中,除了華砂、臥牛山外,很少有廠家能達到29906規定的指標。
網格布是防護面層的筋骨,一是需要有足夠的耐堿斷裂強力,不能一拉就斷。二是要耐堿,不能幾天過后就粉化了,但現實運用中,還是有大量非標網格布充斥市場。
如果網格布和抹面膠漿質量不達標,厚度還不夠。我們的外墻防護面層就會像窗戶紙一樣,一捅就破。保溫板與空氣直接接觸,剩下的就差一把火了。
最后說一下防火隔離帶,當保溫板著火時,隔離帶可以阻擋火苗向下一層擴散,但如果省略這個環節,火苗幾分鐘之內就可竄至樓頂。

圖十、皇姑區銅山路一處既有建筑改造火災,防火隔離帶阻隔了火勢蔓延

圖十一、視頻一中新生二街一處既有建筑改造居民樓過火后情形,沒有防火隔離帶,火苗會迅速躥升
三、火源
著火的第三個要素是火源, B1級材料的氧指數在30以上,過火的時候只是熔滴而沒有火焰,離火自熄。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工地上著火,已經燎到苯板但是沒有引發火災的現象。

圖十二、這是沈陽某現場屋面做防水時,苯板被燒熔滴,但沒有明火,見不到煙痕。
但如果著火點的能量足夠強大,比如電纜短路引起火災,那么B1級苯板也會著火。修師傅曾經檢測過長春亞泰桂花苑和沈陽大東區都樓盤著火的保溫材料,一個氧指數達到30,一個達到32,但都發生火災了。這是由于或者是電著火、或者是生活用火,將保溫材料引燃。
這就涉及另一個話題,就是對物業的管理。著火原因大多是管理不善造成的,比如一樓堆放大量易燃物品。
綜上所述,外保溫著火的前提是三個要素:B級保溫材料(可燃)、防護面層破壞(與空氣接觸)、火源(管理不善)。為杜絕火災的發生,一是業主單位不能偷工減料,盡量使用A級防火保溫材料(如南陽銀通YT保溫材料),二是日常管理不能松懈。能做到這幾點,我們的外墻也會像歐洲、北美一樣,雖不能杜絕火災的發生,但會最大限度避免。否則的話,勢必會來勢洶洶,不可避免。
(來源網絡,作者:修成鐵 。)